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养生 > 健康饮食 >
最新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排行 推荐名人名言

夏天到啦!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刘绍贵教授教您养心护阳,平安度夏

时间:2018-05-03 00:00来源:健康饮食 作者:在线人生 点击:

5月5日今年正式立夏,夏日养生的要义在于养心阳,护脾阳,促养长,静心境。

心与夏有何对应关系?为什么在万物生长繁茂、夏日炎炎、高温难熬、阳气浮越之季,还着重强调应养心阳、护脾阳?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附一主任药师刘绍贵教授为您详细解析。

养心阳、护脾阳

刘老介绍: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中,夏季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应“火”之义;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中的“心”,在五行对应中亦属“火”,且容易受天干、地支、五季、五方、五气、五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夏季从立夏起,气温日趋升高,大多在30℃以上,气温升高,人体的汗液排泄量大,既可损耗心阴,又可损伤心阳。在中医学中有“汗为心液”之说,心阴、心阳损耗,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高温、湿热可引发中暑,更可损伤心阳。

炎热的夏季,还可因热伤气阴,口渴、烦闷,而人们多喜冷饮解渴、贪凉避暑,造成脾胃阳气的损伤。

我们的祖先按照古历法,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中,把夏季的最后18天,划为“长夏”季,在五行中应“土”之义,主湿,与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中的“脾”相对应,而脾恶湿喜燥,易被湿热所蕴、寒湿所困或暑湿所伤,导致脾胃阳气不振,消化、吸收不利。

刘老表示:历书和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均提出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阴阳转化理论。“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其后则白昼会慢慢缩短,黑夜会逐渐变长,此时阳气虽达到极盛,但阴气也开始缓慢生长,阳气逐渐有所收敛。即泰极否来、阳生阴长、阴生阳长。

人体的阳气若天与日,在阳气极盛且浮越在外之时,也是阴液极易受到灼热损伤及阴寒滋生或侵袭之时,养护具有主神明之功的“心”和具有运化输布之能的脾胃阳气就自然显得尤为重要了。

平安度夏

那么,从养生角度讲,如何才能达到养心护阳和平安度夏之目的呢?刘老认为有如下几点:

平心静气,“稍安勿躁”,顺其自然。

要有一个宁静的心境,不要因炎热、湿重而苦恼、烦闷,忧动了自己的心神。古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说过:“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

民间俗语亦有“心静自然凉”、“心静少烦闷”之说,故应特别重视心神的调养,戒躁戒怒,开扩胸情,精神饱满,乐观外向,神清气和。

调整起居作息,重视饮食调节。

第一、为顺应四时之变化,应适当晚睡早起,由于白天时间长,在中午阳气特别旺盛之时应尽量争取睡卧休息1小时左右,以养足心气,助解疲劳。

第二、居室宜清凉,早晚宜开窗通风,中午应紧闭门窗,并拉上窗帘,营造良好睡眠和休息环境,使用空调时,居室内和工作室内温度不宜调置过低,应保持在26℃~28℃之内,以免造成室内室外温差过大,使人体不相适应。

第三、不应贪凉而露宿,或整日“赤膊上阵”,或“汗衣久着”。

第四、应注意节制饮食,夏季既属火又多湿,暑热、暑湿之邪均易伤人,在饮食选择时可依“苦可养心”、“苦可燥湿”之说。

可以适当多吃苦瓜等带苦味的食物,或甘淡利湿的冬瓜、蕹菜、黄瓜、茄子、四季豆、豆角、赤小豆之类;或丝瓜、西瓜、绿豆等性质偏凉的食物;因夏日纳凉饮冷较多,需要顾护、扶持脾胃阳气,也可适当进食生姜、葱、蒜等温散寒湿、鼓舞阳气,促进脾胃运化的食物。

还可以借助薏苡仁、茯苓、山药、扁豆等药食两用之物以健胃渗湿、和中养胃;或以藿香、佩兰化湿醒脾;或少量饮用凉茶而消暑;或以麦冬、参须、荷叶等清暑益气、生津止渴、养阴清热、益阴扶阳之药煎水饮之。切忌油腻厚味,或过食补火助阳的食物。

既要“清静、清凉”避暑,也要适度运动。

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空调房内,也不要整天把自己置身于阴凉的环境中。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或活动,避免在中午12时至下午3时炽热的阳光下作业。

但必要的户外活动应坚持,在早、晚气温稍低、空气较清爽的时段内仍应安排一些适宜自己的活动,只是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环境应较幽静,且不宜远出跋涉,尽量使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保持一种平衡和适应状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