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领导艺术 >
最新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排行 推荐名人名言

生意、善意与恶意

时间:2011-11-15 00:00来源:领导艺术 作者:在线人生 点击:
关键字:善意,员工,企业

与两类人的生意,占据了企业行为很大部分。一类是供应商、客户;一类是员工。前者作为企业再生和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容易被认可,但把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说成生意伙伴,似乎太不“人本”,还相当庸俗。事实上,生意本身无善恶,而是利益双方做什么,怎么做使它具有了道德色彩。

企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与客户的生意,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与员工的生意。期待与客户双赢,也必然会用同样的态度去经营员工。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殊途同归,只有并行一致。企业做好了同一利润链上的这两类生意,也就获取了持续的增长潜力。并不是说,让商业行为回归了人道的面孔,企业就一定能做好。可以肯定的是,你不这样做,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

司马迁眼中的社会是一个利来利往的世界,今天的社会同样如此。有了汲汲于利的商业行为,自然就衍生出商业伦理问题。对于这两类生意,社会的恶评总是多于善论,或欺诈、或失信、或损人利己、或拖欠工资、或窃取商业秘密,俨然是道德失范的恶果。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解释,“西方的企业家是抱着‘禁欲’的态度进来的,而中国的许多企业家,是为了“纵欲”进来的”。

信仰缺失是导致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实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的渲染相当厚重,许多细微具体的生活信条,构成了被普遍认同的规则,维系着复杂社会的有序运行。礼仪之邦曾让诞生资本主义精神的欧洲倾慕不已,只不过我们手中攥着历史的票根,却再难回到过去。这些年来对增长和效率的过度热情,才出现失德逐利的情况。

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和谐,最近又热议“八荣八耻”,无疑是在匡正发展观、树新风、修复传统道德。对于那些眼睛紧盯着市场与订单,为企业生存殚精竭虑的企业家来说,有些大道理很难吸引他们的眼球,除非他们看到了某些命运攸关的联系。其实企业对这些大问题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如何处理两笔小“生意”,换种角度说,做生意就是做环境,理想的环境有两方面,即和谐的营商环境与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要和谐就必须恪守一些准则,并不在于对生意伙伴进行怎样的人性假设,是恶还是善,是信任还是怀疑。而首先是自己该怎么做,该信守什么,该承诺什么。只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就在与自己的私心达成一桩买卖。不求诸于人,而是内守于己,“与人方便,自己不便,我心坦然”,这才是一种带着善意做生意的商业理性。
当今,法制的力量、媒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对大环境的游戏规则有很好的监督作用,也就是只要惟利是图得不单纯,就会很受伤。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还在于如何营造小环境,做好与员工的生意。是企业塑造人才,还是人才塑造企业?企业家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立场将决定企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员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承认是人才塑造企业,那么以人为本就是句空话。

有这样一个事实,企业在对员工说以人为本时,必定对客户说全心全意,根据上面谈到的一致性,要么全真,要么全假。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以人为本,没有人本就没有人和,人和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根本诉求。悟到人本的重要意义,也就学会了“一本万利”的生意经。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下这句话可作借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其中的民、社稷、君改成员工、公司、企业家,不要把它视作理性让度而是真情认同;不要让他停留在口中,而是变成为活生生的现实,那么以人为本才不是作戏。员工在加班时是天使,那他在领工资时绝不是魔鬼。员工除了象理性经济人那般考量与企业“生意”的利润收成外,还有认同、文化、归宿等非经济需求。

人本的文化也就是更多倾斜于员工非经济要求的文化。对企业来说,“宽容改革者,善待失败者,全面看待有争议者” 就是很好的文化基因,是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以人为本就不要把员工视作简单的劳动力。是血肉之躯就有欲望与克制,有善意与恶念。考虑如何去满足与引导,如何去赞扬与抑制也就在思考以人为本的问题。中国人在斥责恶俗之徒时常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纵观历史,当不知荣耻大面积扩散到社会群体,则那个时代一定是动荡的、荒谬的。当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普适而明确的价值坐标时,企业又如何能在公众(走进企业就是员工)是非不辨的大环境中独善其身?在这种背景下确立并宣导“八荣八耻”无疑是治国安邦的一项重举,它包含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是黑白分明的价值标尺
一个企业要立企德,一个员工要有私德,它都为之提供了准绳。企德不立,何育私德,纲纪先立,万目自张。在中国,社会用企业的体量、销售额来衡量它的治理水平,而员工则会用“对我怎么样”来判别企业的善恶。一个是数据判断,一个是价值判断。一个卓越的企业,必定是两个判断相辅相成的企业。公元前655年,秦穆公和楚国做了一笔相当划算的生意,他只用5张公羊皮就换取了日后成为相国的百里奚。在这段泛黄的往事中,秦穆公是以两个角色出现在世人面前,与楚国做买卖的精明商人;善待、尊宠人才的明主。在如何对待“两笔生意”的问题上,秦穆公外争利,内让贤的做法也许可作借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解决了吃喝的企业,该走向何处,以及如何保有持续不断的扩大事业的动力,也就是该重新考虑做企业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企业的何去何从必然与企业家的价值取向相一致,把赚钱作为终极目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误解。如何使得商业行为具有精神寄托,如何在心中充满“彼岸情结”,如何获取一份与利益无关的荣耀,如何在生意中扬善抑恶,这些都是当今企业家需要思考和修行的课题。未来的合作很难想象还有单赢一说,和谐共赢必将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营造和谐就是创造价值,和谐就是竞争力,而且是令对手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带着善意处理好与社会,政府、客户、员工及环境的关系;带着信念恪守商业秩序与规则,是企业需要把握与权衡的双重要务。特别是员工与客户关系,他们既是企业内循外环的关键节点,又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对他们少一份诚意就多一份猜忌;少一份承诺就多一份隔阂。唯有唇齿相依,才会和而共荣。



相关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