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猜谜语 >
最新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排行 推荐名人名言

山东大鼓(大鼓表演)

时间:2022-08-12 00:00来源:猜谜语 作者:在线人生 点击:

有“盖山东”美誉的西河大鼓泰斗刘泰清(1904—1977),原籍河北省南皮县刘徽家庄。14岁拜周增柯为师,学唱河间大鼓,为名家赵玉峰第三代传人。他的身材和嗓音俱佳,又喜得梆子戏的发声方法,演唱高亢洪亮,受到师父及听众赞扬。

1928年改唱西河大鼓,22岁时就开始独立演出,经常在天津“三不管”以及德州、沧州、平原、禹城一带,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后来到济南。刘泰清曾三次来青,第一次是1932年来到青岛,在劈柴院演出,曾一度离开青岛。第三次是1950年,刘泰清移居青岛与大鼓艺人吴云喜结婚后,就在劈柴院演出,现在院内的10号院就是刘泰清的“泰清茶社”所在地。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之所以叫“西河大鼓”,是因为发源于运河上游西部。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的著名艺人马瑞河(马三疯子),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其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鸳鸯板(即月牙形铜板,后改为钢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

传统节目长、中、短篇都有,已知名目的有中长篇150多部,书帽及小段370余段,内容多为历史征战故事和民间通俗演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

西河大鼓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流行地群众的喜爱,出现过马瑞河、朱化麟(朱大官)、毛贲(王振元)、王再堂(转眼王)、张双来、郝英吉、赵玉峰、马连登、王书祥、李全林、马增芬、王艳芬、段少舫等著名艺人,以及《响马传》《呼家将》《薛家将》《刘公案》《施公案》《前后七国》《小两口争灯》等经典节目。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尤其是50年代初,在定居青岛演出的刘泰清对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刘泰清能够虚心向同行及兄弟剧种学习借鉴,如将一些兄弟曲种名家的演出形式,融会贯通借鉴运用到西河大鼓演唱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他在“唱”方面字正腔圆,唱腔多变快打慢唱,声音刚劲挺拔,在“表演”上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在“念白”上吐字轻重有别,刻画人物细腻,有“盖山东”的美誉。他以演大书为主,常演曲目有《五代残唐》《飞龙传》《杨家将》《呼家将》等近20部大书,对这些传统节目,他自己均进行了加工。

为吸引观众,他还加进许多大小“扣子”(悬念),因而他的书场上座最好。他也演唱一些“段字活”(短篇节目),如《华容道》《三女拜寿》等。

当时正是劈柴院艺人云集人才辈出的时期,各种曲艺形式并存,众多艺人竞争激烈,刘泰清却在这里脱颖而出,每场观众爆满。据刘泰清的妻子回忆,当时就指望刘泰清一张嘴养活一家人,连徒弟加兄弟、孩子,十八口人全靠他养活。

刘泰清在1957年的山东省首届曲艺会演荣获一等奖。会议期间,他曾谆谆叮嘱青年演员:“什么追求决心呀,别光说,要下功夫多学点实在的东西。学得多,会得多,懂得多,主意多,再说干什么你心里有底呀!这不算什么经验,勤劳好学不会错吧?”这些至理名言,在他的长期艺术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1958年10月青岛市曲艺团成立,刘泰清是主要演员、剧团委委员、艺术指导。同时,他还是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会长、青岛市政协委员。刘泰清曾赴北京演出,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刘泰清还在全力以赴地整理西河大鼓的几个传统曲目,另外他还打算把他一生说过的一些传统书,用口述的方式,让二女儿刘书琴执笔一部部详细整理出来,作为资料贡献给人民。但因“文革”遭到严重迫害而未能实现。

  • 上一篇:鸡皮肤怎么消除,天生鸡皮肤怎么消除
  • 下一篇:没有了